Sorted by date | |||
page007from 华夏意匠 Cathay's Idea- Design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题似觉已经迎刃而解,思想好像突然开朗起来,结果这样才可以振笔直书下去。... more ...
|
|||
|
|||
|
|||
page006from 华夏意匠 Cathay's Idea- Design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和体会。本着“独立思考”的精神,书中也对中外著名的学者如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李约瑟、伊东忠太等人有关的著述当中的某些问题都做出了一些讨论,或者... more ...
|
|||
|
|||
|
|||
page003from 华夏意匠 Cathay's Idea- Design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建筑..................................................11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17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23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29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35
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39
第二章 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47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52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57
“门堂之制”及其他..............................................63
... more ...
|
|||
|
|||
|
|||
page002from 华夏意匠 Cathay's Idea- Design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统一。以后,虽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又告统一。此后,又有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到元、明、清又告统一。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国在历史上虽有分裂但建筑上的风格仍属统一。
由上面各种条件而论,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各民族共同形成的建筑历史,是一件光辉的成就。而这,是经过与自然斗争即与寒暑风雪、地震台风、大沙暴、大洪水、大寒流做都争,同时又要与内战外患中之火攻、水攻战术进攻的社会灾害做斗争,再加上科学技术、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上的斗争,终于还是完成了本东亚地区的天文、地理、气象气候,山、河、湖、海等所应发生的建筑内容和其相应的形式和形式中的精神。
今允鉌先生于编完《李研山书画集》后于1975年根据其建筑设计经验,从设计角度来著述一本探讨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理论的书,名之曰《华夏意匠》。这是一本新体裁、新方法的著作。现在有这本著作出现,我看是会达到那种从设计角度要求学以致用的目的的了。本书最可贵之处,是在用现代建筑的观点和理论分析中国古典建筑设计问题,并希望能够较为系统地全面地解决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和评价问题。允鉌先生在本书中尽量引用中外古今有关文献著述以供讨论。同时他希望表达自己对建筑设计多年来积累的意见和体会,并对前人的有关著述中某些问题做出了一些讨论或提出不同论点,来请读者予以指正。这是符合百家争鸣的。本书有对中国古建筑术语作了注释,也会方便读者去阅读古籍;又特为读者做出提要,列于页边,这在题目章节分明外又添一提要,是方便人们去查阅的。本书插图丰富,排版醒目,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特此推荐。
龙非了(龙庆忠) 1980年2月7日
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土地辽... more ...
|
|||
|
|||
|
|||
page001from 华夏意匠 Cathay's Idea- Design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序言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华南工学院工程系教授………………………………………………龙庆忠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委员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陆元鼎
我小时在私塾读到《论语》上的“不知生,焉知死”,不明它的意义,后来听到农民在夜校念到昔时贤文上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才悟到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有所发生、有所发展、有所消亡的。同时,消亡了的东西,又部分地寄存在后来再生产的东西中。不管你怎么分类,那些共通的与特殊的东西总会貌似地存在着。
学习、研究和编写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实际上是在“知生”,因为“死”了的东西不仅包含着它“生”的时候那种活泼生气,而且会影响或推动人们去再生产。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同时,“死”或消亡的东西,又是再生产而来的。这消亡的东西,也会去再生产而延续下去。这是“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若要“观今”之延续和再生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鉴古”,了解历史的规律,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那就可保证顺利地延续下去和善于再生产。
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生产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使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之外的。
这可能由于古代中原地区是得天独厚的温带地区,即所谓“华夏地区”。同时又南有热带、亚热带地区,北有寒带地区,西北有戈壁、沙漠,东南有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西南有崇山峻岭,东北有白山黑水,所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不过这里有地震,有台风,有风沙,... more ...
|
|||
|
|||
|